中新網蘭州11月19日電 (侯志雄 劉玉桃 魏建軍)一座山,挖個洞,冬暖夏涼一輩子,地處黃土高原的甘肅慶陽市西峰區農村,很多人都是在窯洞里度過一生。在這里,隨處可見,一排排、一孔孔窯洞莊院組成的村落,如今,很多已荒廢。
窯洞是中國西北黃土高原上居民的古老居住形式,當地人住窯洞的歷史已經有幾千年了。
近年來,得益于甘肅扶貧政策和美麗鄉村建設,西峰區農村推進新農村建設,政府補貼農民蓋起新房,油路也鋪到了村口,家里用上了冰箱、洗衣機等電器。以往“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的日子已成為過去。
剛從窯洞搬到新房的西峰區五郎鋪村村民強愛指說,父輩時候就已居住的土窯,如今已破舊不堪,家里的7孔窯洞5孔已經坍塌,其余兩孔,頂部開始脫落,有的地方出現裂縫,隨時都有坍塌的可能,可是家里貧困,蓋不起新房,他們只能居住在老先人一代一代傳下來的土窯洞里。
強愛指告訴記者,過去,窮苦百姓,沿溝邊找一塊向陽的山坡,齊楞楞地挖下去,挖出一道高兩丈有余,長四五丈的崖面,在崖面上畫出一個一個窯洞的輪廓,一镢頭一镢頭地挖進去,一個窯洞便成了。“一家都有三五孔窯洞,住人的、儲糧的、做廚房的、養牲畜的、堆柴草的都有。”
西峰區位于甘肅省最東部,系黃河中下游黃土高原溝壑區。總人口30多萬人,有漢族、回族、滿族、藏族、壯族、朝鮮族等12個民族。
窯洞是黃土高原的產物,西峰黃土形成已有約120萬年,黃土層厚度一般為50至100米,最厚處可達200米,因黃土層深厚,土質密實,適宜于挖洞建窯。
千百年來,窯洞一直是西峰人民的重要居所。一孔窯洞里大多設一盤炕,土炕睡五六人綽綽有余,過去,窮苦百姓人家大人娃娃合住一炕是常有的事。
強愛指說,窯洞光線昏暗,潮濕不通風,時間久了墻體會脫落,出現裂縫,一旦有地震很危險,晚上睡覺總不踏實。
今年,政府補貼3萬多元,強愛指蓋起新房子,告別了窯洞。“寬敞明亮,刮風下雨也不再擔心。”
近些年,隨著甘肅扶貧各項政策的出臺,官方出資,為農村修路、蓋房、鋪設自來水管道、改造電網、接通網絡,農村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原本背井離鄉外出打工的人,逐漸出現“返鄉潮”,回鄉創業,或者再度務農。
如今,西峰很多農民搬進了寬敞明亮的新農村,也有祖祖輩輩住窯洞的人,習慣了窯洞的冬暖夏涼,土炕的溫暖寬敞,不愿搬離窯洞,年久失修的窯洞不得不離棄時,他們會重新尋山挖窯,但是新挖的現代窯洞,比老窯洞漂亮氣派,外有墻磚箍窯,堅固、雅致,內鋪地板、瓷磚,更有現代家電、家具,已完全沒有老窯洞的“土氣”。
“安居”后的強愛指開始想著如何“樂業”,由于缺乏勞動力,強愛指將家里大部分土地流轉出去,只種了一點自己吃的小麥,農閑時便外出打工。“今年政府貼息貸款,我貸了3萬元,準備買些羊羔發展養殖業。”
初冬季節,農閑時的強愛指愛好寫毛筆字,村里婚喪嫁娶、逢年過節很多村民來“討”字或對聯,他幫別人寫字掙些零花錢。
西峰區是全省17個“插花型”貧困縣區之一,有15個貧困村、1.39萬貧困人口。
今年,西峰制定了“1+20”精準扶貧實施意見及工作方案,從貧困村戶現狀出發,因村施策,因戶施法,推進精準扶貧,在所有貧困村推進水、電、路、田、房“五位一體”建設,投資1.76億元,開工建設基礎設施項目13個,解決9.15萬群眾用水難、用電難、行路難等問題,同時,改擴建幼兒園12所,建成標準化衛生室9所、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8個,村容村貌和群眾生產生活條件得到改善。
西峰區還因地制宜,培育富民增收產業,按照東果、南菜、北畜的產業發展布局,實施以川區種植蔬菜大棚,塬區發展蘋果林業,塬邊咀梢區發展養殖業和全膜雙壟溝播玉米產業,引導貧困戶栽植果樹1800畝,新建鋼架大棚139座,發展規模養殖戶49戶,輸轉勞務2600人(次),預計可帶動戶均增收2400多元。
21世紀的西北農村,農村城鎮化進程逐漸加快,生產結構也發生改變。土地流轉,進城務工,是很多農村家庭的選擇,既不用再靠天吃飯,也可以到大城市見世面。
種植蘋果有20多年經驗的張智榮說,以前不懂技術,沒有資金,都是小打小鬧折騰,這些年,政府的支持,村民傳統觀念的轉變,種植蘋果的果農越來越多,多年積累的經驗,蘋果市場的暢銷,讓他越來越有信心發展林果產業。
幾年前,張智榮引進一種含有SOD酶的蘋果,并在蘋果生長過程中噴灑牛奶和蜂蜜,培育過程不使用化學農藥,蘋果個頭大,味道好,市場上按個出售,單價在10元到500元不等。
2014年,張智榮培育的一顆重達620克的蘋果,在網上賣出了1660元的高價。
如今,張智榮的蘋果已銷往朝鮮、韓國、美國、印度等地。“有些是客商直接來這里購買,有些是通過網絡銷售。”
張智榮打算,將來把整個村子做成綠色有機蘋果的基地,帶動全村共同致富。“如果將來發展好,我想把整個慶陽市的蘋果聯合起來,做高端市場,具體如何發展,還在慢慢摸索中。”(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