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 供不應求、供過于求為何并存
記者:在人們印象里,養老院的床位總是緊張,但民政部的統計數據顯示,現在養老院床位空置率超過50%,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老齡經濟與產業研究所副所長王莉莉:我國的養老機構最初主要針對的是三無、五保等困難老人,提供福利性的養老服務,各地基本上都設有相應的敬老院、養老院、福利院、光榮院等,絕大部分養老床位分布在廣大的農村地區。
2000年之后,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家庭規模的小型化以及社會福利社會化的推進,養老機構開始向一般社會老人開放。但相對于城市老年人的需求來講,農村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的意愿較低,購買服務的意識、水平和能力也較低,造成部分養老床位的空置,再加上之前的養老機構大都是福利性事業單位,大多以行政區劃為單位進行設置,并沒有更多考慮市場性和老年人的需求特點,這是形成空置的重要原因。
造成資源閑置的原因還有:一是我國老年人的收入水平普遍較低。2014年,我國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水平剛剛超過2000元,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水平每月人均約為100元,直接導致了老年人購買機構服務的能力不高。
二是目前養老機構的服務內容主要以一般的生活照料為主,針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具有康復護理功能的養老機構相對較少,而這部分正是老年人的剛性服務需求,供給與需求的不配套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資源閑置。
三是由于土地成本的因素,許多新建養老機構,特別是大型養老機構大都設置在郊區,地理位置較遠,老年人愿意入住的意愿也較低。
記者:可是另一邊又存在養老機構的床位資源緊張,這兩種情況并存,是由于供給和需求之間出現錯位嗎?
王莉莉:養老資源的緊張主要出現在一些市區內交通便利、公共服務設施齊全、自身服務設施齊全、價格適中、帶有康復護理服務功能的養老機構里。
之所以出現空置和資源緊張的雙重局面,首先當然是供給和需求之間出現落差。針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剛性需求較高的康復護理服務床位較少,一般的生活照料服務較多。其次,目前大多數養老床位數分布在農村,相對于服務需求和購買力較高的城市老年人來講,位于市內的服務齊全、價格適中的中端養老機構較少。
此外,公辦養老機構和民辦養老機構的雙軌制運行,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養老服務市場的不平等競爭,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民辦養老機構的發展,也是造成目前這種矛盾局面的一個因素。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