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游客在寨沙侗寨觀光。 甘文武攝
近日,走進貴州省江口縣太平鄉梵凈山寨沙侗寨,宛如進入古樸雅致的江南小鎮,青石板曲徑通幽,掩映在茂林修竹中的楠木蒼勁挺拔。然而幾年前這里卻是另一番景象。
原寨沙組組長、現負責旅游工作的村干部夏德發告訴記者:“寨沙侗寨有75戶,314人,夏姓占五分之三,大多是侗族。在發展鄉村旅游以前,寨沙侗寨由于沒有精準發展定位,手捧著梵凈山旅游的‘金飯碗’卻沒飯吃,長期戴著‘貧困帽’。2010年,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寨里的姑娘往外跑,男青年靠抬滑竿賣苦力吃飯。”
正當當地干部群眾為如何加快發展擺脫貧困著急時,契機出現了。2011年,當時貴州省提出在全省打造10個縣級旅游示范縣和20個重點鄉村旅游點。江口縣抓住機遇,對鄉村旅游加大金融支持,并迅速出臺相關措施,組織縣扶貧辦抓示范、抓規劃,寨沙侗寨的鄉村旅游得到迅速發展。2012年,按照國家打造梵凈山精品旅游景區的要求,銅仁市委、市政府深入推進梵凈山“金三角”文化旅游創新區建設,提出把梵凈山打造成別具風格的城市“會客廳”。
在國家旅游局、扶貧辦等部門的支持下,江口縣通過多種渠道,先后投資4000多萬元在寨沙侗寨修建了風雨橋、吊橋、侗寨停車場、江梵旅游公路、梵凈山旅游環線、盤溪至黑灣河景觀大道等基礎設施,寨沙旅游環境和服務功能得到極大改善。
該縣扶貧辦還對全寨貧困戶建戶立卡,一改過去的“大水漫灌”形式為一對一的“精準滴灌”,做到精準扶貧到人。其間,扶貧部門籌措資金1200萬元,對全寨75戶房屋進行統一規劃和撤舊立新。既保留原木樓古色古香民族傳統特色,又對整個寨沙侗寨整體包裝,打造侗寨門樓、寨門、吊橋、鼓樓、石板街、公廁等;綠化、美化、亮化工程,整體設施全部提升,扮靚了寨沙侗寨美麗鄉村。梵凈山擔保公司通過國開行提供小額貸款,對有條件辦旅游缺乏資金的農戶一律實行由擔保公司擔保,使寨沙侗寨41戶貧困農戶獲得資金保障,給想致富、快致富的貧困農戶極大發展支持。此后,該縣扶貧辦、旅游局還對農戶進行廚師技能培訓,提升了整個寨沙侗寨農家樂餐飲水平和檔次。
為把侗家文化融進民俗旅游,鄉親們把從云南、廣西、貴州凱里等地學習來的民族歌謠融入本地特有的物質文化。請來侗族專業老師為農戶培訓表演才藝。重點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侗族大歌》、《踩堂舞》、《蘆笙表演》、《攔門敬酒歌》等。把媒體請進來做好宣傳推介。邀請全國知名網絡媒體通過走進梵凈山和寨沙侗寨,舉行大型演藝活動。
與此同時,當地還積極發展農家樂等作為配套,進一步增加村民收入。
2010年,村民夏用發通過扶貧貸款拿到15萬元,把家里的老房子改成農家樂。如今,一天的毛收入就有5000元,他不僅還清了貸款,而且又在構思著更大的發展思路。目前,寨沙村民中已有65戶開起了農家樂,他們每天忙著招待游客,收入一天比一天高。8月14日,梵凈山游客達到1.7萬人,寨沙田里的蔬菜一時被賣空。無奈,村里的干部給鄰近的寨子打電話,動員他們下地摘菜來支援寨沙的農家樂。
“寨沙鄉村旅游業的紅火,有力地推動了農村經濟發展,促進農民增收致富。2014年,寨沙侗寨直接參與鄉村旅游經營和服務的有62戶248人,占全寨的八成以上;旅游經營收入達744萬元,比旅游開發前增長30倍,人均純收入3萬元。旅游收入20萬元的農戶達21戶,占全寨總戶數的三分之一。”銅仁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婕說。
在寨沙示范帶動下,銅仁鄉村旅游扶貧的范圍越來越大,越來越多的貧困人口走上小康路。僅在梵凈山下,就涌現出了云舍、魚良溪、桃花源、芙蓉壩、團龍等一批鄉村旅游集群。2014年,全市有74個村寨納入國家鄉村旅游扶貧示范點。
傍晚,寨沙鼓樓廣場,侗族大歌《歡迎您到侗寨來》拉開了“月上寨沙”晚會演出的帷幕。臺上30多位侗寨姑娘和小伙子們,身穿侗家服飾,與游客們互動。歌聲、掌聲、吆喝聲響徹鄉村夜空。
“夜晚,住在這遠離喧囂的山村里,品一品梵凈山生態翠芽茶;嘗一嘗靈山秀水獨有的山野菜;聽一聽牛吼雞鳴。這里已經成為游客來此尋找‘鄉愁’的最美鄉村旅游目的地。”江口縣委書記袁剛深有感觸地說,寨沙侗寨走出了一條鄉村旅游的致富路。
經過幾年的快速發展,現在的寨沙已今非昔比,不僅寨子變美了、扮靚了,村民也富裕了。去年,全寨人均收入達到2.4萬元,全寨整體脫貧,整體提前步入小康。(經濟日報記者 王新偉)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