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部要從制度設計上徹底解決“紅頂中介”問題。昨日,環保部公布新修訂版《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資質管理辦法》,其中明確負責審批或核準環評文件的主管部門及其所屬單位出資設立的企業、從事技術評估的企業,均不得申請環評資質。
主管部門掛靠單位
社會組織出資企業不得申請
今年3月,環保部新任部長陳吉寧在履新后的首次中外記者會上即表示,要徹底解決環評“紅頂中介”,承諾部屬8家環評機構率先脫鉤,并從制度上進行改革。
對此次修訂,環保部環境影響評價司司長程立峰昨日表示:“原辦法已不能適應新形勢的要求。”而上述從制度上徹底解決“紅頂中介”的規定是新修訂內容之一。北京青年報記者還注意到,辦法對“紅頂中介”的界定較廣泛,不僅主管部門設立的事業單位出資企業法人、作為業務主管單位或掛靠單位的社會組織出資企業法人、受主管部門委托開展環評技術評估的企業法人不得申請,上述三類企業法人出資的企業法人也不得申請。
環評機構評價范圍等級
與環保部門審批級別脫鉤
程立峰透露,此次新修訂辦法的另一個亮點是“不再將環評機構評價范圍等級與環保部門審批級別掛鉤”。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馬勇告訴北青報記者,以往兩者掛鉤,級別高的環保部門審批的環評項目都是由級別高的機構做的,比如環保部審批的環評項目必須由擁有甲級資質的機構來做。
馬勇此前曾在環保部下屬的中華環保聯合會工作,對環評領域非常熟悉。在他看來,環評機構等級與環保部門審批級別脫鉤,會減少環評領域的腐敗。
環評機構和工程師
基本信息全部公開
程立峰昨日還表示,新修訂的辦法賦予地方環保部門監管和處罰權限,形成各級環保部門齊抓共管的監管體系。依據辦法的規定,環境保護部組織對環評機構的抽查。省級環境保護主管部門組織對住所在本行政區域內的環評機構的年度檢查。
馬勇認為,此舉有望強化對甲級環評機構的監督。新修訂的辦法要求建立從國家到地方的四級誠信檔案數據庫,對環評機構和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及時進行記錄并向社會公布,這一規定與前述地方監督能夠結合發揮效用。
除此外,北青報記者注意到,新修訂辦法還要求強化信息公開,在目前環評報告書全文公開的基礎上,要求實現資質受理和審查信息全部公開,審查程序和內容全部公開,環評機構和環評工程師基本信息全部公開。(記者 鄒春霞)
(責任編輯 :葉瑋)
[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